法制晚报讯 (文/记者 谢家乐)昨日,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《居住证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意见稿规定了申领居住证的条件,即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,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,符合有稳定就业、稳定住所、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,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居住证。持证人可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“同等”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等权利。
针对“居住证同户籍权利”新政,法晚记者在微博上随机截取100条。他们既表示新政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,也同时表达了对于新政落实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担忧。
其中有接近50%的网友认为新政施行对子女高考好处最多。也有部分网友提出应尽快落实才能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福利,并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。
但与此同时,也有本地居民担忧,赋予居住证过多权利,将造成社会竞争愈加激烈,增大成本地户籍居民压力。
资源公平分配 就是扩大“蛋糕”
非户籍人口长期在一个城市工作、生活,为城市的建设和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,从理论上说当然应该和户籍人口一样享有“同城待遇”。
从国际惯例来看,应逐步放开户籍限制,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、城市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,理想要照进现实显然需要一个过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,如何平衡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利益,让城市良性运作也就成为问题的关键。
就很多大城市当下的情况而言,其中的焦点突出体现在教育方面—只要有特长有能力,在就业上有没有户籍已经没有太大优势;只要纳税、缴纳社保满一定年限,就可以买房。关键的问题,就在于重点学校招生名额有限,让非户籍人员的随迁子女享有了同城待遇,户籍人口曾经拥有的份额就会缩小。
要解决这样的矛盾,显然不是户籍或者居住证制度本身所能办到的,而是需要教育部门持续发力。一方面,应该让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员享有其应该享有的权利,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推进校长、教师轮岗制度,把重点学校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其他学校。
当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大大地向着普通学校倾斜,当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动起来,使得非重点学校的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时,就等于是扩大了“蛋糕”的分量,缓解了两拨群众的利益冲突。王青
上一条:成绵乐客专将实现刷身份证进站 需网购全价车票 | 下一条:防止入户盗窃发生,成都天府长城物业启用访客管理系统 |
【返回】 |